笔趣阁

SODU搜读小说>风雨大宋 > 第150节(第1页)

第150节(第1页)

分宾主落座,满了酒,牛监镇和姚巡检一起举杯:“运判到小镇来,真是蓬荜生辉辉,下官分外荣耀。且请满饮此杯,为运判接风!”

杜中宵饮了酒,两人指着桌上的菜道:“小地方,没什么好物招待,运判莫怪。这上好的羊肉,运判将就用着。还有新挖出来的藕,清脆可口,运判尝一尝。”

吃了一会菜,饮了几杯酒,牛监镇又命人端了一盘细长的东西来,对杜中宵道:“运判,本地产的甘蔗,格外清甜,运判用了解一解酒。”

杜中宵一口酒差点喷了出来,看着盘子里的甘蔗道:“你们这里还产甘蔗?”

“产的,产的,自古就有。只是此物不耐寒,种的不多。”

这里属于汉江流域,原则上属于秦岭淮河以南,算是广义上的南方,但杜中宵怎么也没想到,还能产甘蔗。这个年代的气候估计比后世暖和一些,甘蔗的种植地域比较靠北,现在最大的产地,并不是后成的两广地区,而是江浙和川蜀。

拿起一段嚼了两口,确实清甜,这个季节吃到这种东西可不容易。

把手中的甘蔗放下,杜中宵道:“此时砂糖昂贵,你们这里既然产甘蔗,怎么没听说产砂糖?”

牛监镇陪笑道:“不瞒运判,我们也听说榨糖可以赚大钱。前些年有人从江浙请了有艺的人来,试着榨糖,只是做不成。听人说,我们这里太过靠北,地气寒,虽产甘蔗,里面却不含糖。”

杜中宵点了点头,心中明白,应该是品种不对了。甘蔗可以榨糖,但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适合。有的品种,只适合嚼了吃,类似于水果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只要是甘蔗,咬着甜,就能够榨出糖来,只是划不划算罢了。一见甘蔗,杜中宵还以为可以在这里开甘蔗种植园呢,看来是自己想多了。不过能产甘蔗,这里就应该产很多南方作物。此地到两京交通便利,能够生产南方的作物,就可以卖到京城赚大钱。

喝了一会酒,杜中宵问起当地的农业条件。牛监镇道:“由此地向北,一直到方城县,多是低山土坡,不下数万顷。自古以来,这里就是人口辐辏的地方。只是晚唐离乱,人户逃亡,现在多是闲田。这里雨水多,与方城山北边可不一样,坡地也种得好庄稼。若是平地,自古以来就种稻麦。”

还有一个原因牛监镇没有说,太宗年间修襄汉漕渠垮坝,冲的正是这一带,到现人口也没恢复。

此时的粮食作物,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,特别是收稻还可以再种一季小麦,同样的面积,产量比其他作物翻番。此时地广人稀,官府的税收,甚至大部分地区地主收租,都是按一季来的。一年能够种两季粮食,就比其他地方富裕。

见杜中宵听了面带喜色,姚巡检补充道:“惟一不好的地方,由于多经战乱,人户逃亡,多年水利不修,原来的坝渠大多已毁。要想种好庄稼,要先修水利。”

对于营田务来说,有的是人手,修水利算什么。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,还想修道路呢。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垭口,恰好穿过黄河跟汉水的分水岭,沟通南北。道路修起来,到中原就方便了。那处垭口地势不高,当然的襄汉漕渠,就是想从那里通过。

第35章古之龙泉

衙门里,杜中宵对崔主簿道:“看看就要进入二月了,二月劝农,耕地下种,没多少日了。现在最缺的就是各种农具,虽然三司从各州县调来一些,数量却远远不够。来之前,我派人到亳州,从那里买一些过来,以解燃眉之急。后边各地的纤夫陆续到达,只靠这样买是不行的,还是要自己制。这一带有没有产铁的地方?我们招上些匠,自己炼铁,自己打制铁器。”

崔主簿道:“北边不远,舞阳和西平两县,自古产好铁。闻名天下的龙泉宝剑,就是产在那里。下官曾在舞阳县为官,县里不少古时冶铁遗迹,近世不知为何,冶铁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

杜中宵听了不由皱眉:“龙泉宝剑,不是产在两浙路吗?那里还有一个龙泉县,也产刀剑。”

崔主簿道:“下官查古籍,龙泉最早就是这一带,两浙后起。世上此种事原就多得很。”

杜中宵点了点头,心中总觉得这几个地名有些熟悉。想了好一会,猛地想起,舞阳自己是有一些印象的,有两样东西在后世很出名。一个是胡辣汤,据说出自一个叫北舞渡的地方。那里地处交通要道,后世发展出了胡辣汤这极具特色的食品,风靡数省。还有一样,就是铁矿。

西平和舞阳交界的地方,自古产好铁,特别是用龙泉水淬炼的刀剑,为一时之名器。不过自汉朝之后,这里的冶铁业慢慢衰落了,不知是什么原因。

想到这里,杜中宵不由想起了唐州北边的汝州。后世这里是河南省中部,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,最著名的,就是煤矿了,号称中原煤海。历史课上学新中国的煤生产,不得不提一个地方,就是北边汝州的平顶山煤矿。杜中宵隐约记得,介绍平顶山煤矿,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煤种齐全,是新中国炼焦煤的主要产地。河东路的煤是多,但要说起煤的品种之齐全,还是赶不上这里。

舞阳属许州,与汝州紧邻,为煤的地方离铁矿并不远,怎么这里的冶铁业会衰落?以舞阳铁矿储量之丰富,没有铁矿衰竭的可能。

想了又想,杜中宵问崔主簿道:“主簿,似河东路那里,现在多用煤来冶铁。这一带又有煤,又产铁,怎么就没了冶铁的呢?若是本地能产铁,打制铁器就容易了许多。欲利其事,先利其器,开荒种地铁器缺少可是不行。有了铁器,再有牲畜,才能事半功倍。”

崔主簿道:“这一带不闻有用煤冶铁的,现在山中偶有小作坊,也是用木炭冶铁。附近数州以前是人口稠密的地方,伐树烧炭,早早就把产铁之地的树伐光了。现在虽然山上有树,却又成了人口稀少的地方,自然也就没人冶铁了。”

杜中宵点了点头,梳理了一下这一带冶铁业的脉络。北边的山里自古产铁,而且质量精良,曾经产好刀剑。不过自两汉以后,不知道怎么回事,冶铁业慢慢衰落下去。晚唐五代战事不断,人口逃散,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,产业已经基本消失了。

杜中宵从京城带来的两万纤夫,安排在唐、汝、蔡三州。眼看就到春季下种的时候,现在最要紧的是安排地方,各自划分范围。后边陆陆续赶来的纤夫,再向其他州安排。

营田衙门官员不多,现在就是一个崔主簿。他是从小吏升上来的,曾经在舞阳做过县主簿,又在其他州县任过各种小官,行政经验丰富。

营田事务,仅靠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,主要还是协调地方州县帮忙。各地做事的人,多是从州县借来,加上吏人差役。后面慢慢补充人手,衙门才能够真正独立。

纤夫有很多好处,比如吃苦耐劳,比如纪律性强,如此等等。但有一样坏处,那就是不管是他们自己,还是他们的家庭,缺少读书人,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字。在字不识,如何做官为吏,管理地方?衙门必须从地方上招募读书识字的人做公吏,一时人手凑不齐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